全球風力發(fā)電機正加速向大型化邁進,尤其在海上風電領域,單機功率已全面進入10MW+時代。風機大型化的核心目標,是通過提升單機發(fā)電效率、攤薄風場建設與運維成本,推動風電從“可替代能源”向“主力能源”跨越,這也是行業(yè)實現(xiàn)規(guī)?;l(fā)展的關鍵路徑。

全球最大26MW級海上風電機組在山東成功吊裝
一、風機大型化倒逼主軸承升級,三排柱技術成最優(yōu)解
然而,風機大型化對核心部件主軸承提出更嚴苛要求,需承受超千噸級的復合載荷。在此背景下,三排圓柱滾子回轉支承憑借高承載、高可靠性成為適配風機主軸承的行業(yè)最優(yōu)解決方案。

二、三排柱主軸承技術壁壘高,國際格局高度集中
需特別指出的是,三排圓柱滾子回轉支承的技術壁壘極高:設計階段需精準計算三排滾子的載荷分配比例,避免局部應力集中;材料選擇需兼顧高強度與抗疲勞、抗腐蝕性能;熱處理與精密制造更需控制微米級公差,確保滾子與滾道的適配精度。這些門檻使得全球僅少數(shù)企業(yè)掌握成熟技術與工藝。
目前,全球具備三排圓柱滾子回轉支承成熟技術工藝和量產能力的品牌集中在歐洲和日本,包括德國FAG、HKW、IMO,瑞典SKF,斯洛伐克PSL,日本NTN與NSK。這些品牌均擁有數(shù)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軸承制造積淀,技術底蘊深厚。而國內廠商仍處于技術追趕階段,在設計經驗、工藝精度與可靠性驗證上,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進一步梳理市場應用可見,上述品牌的技術側重存在明顯差異:FAG、SKF、NTN、NSK的三排圓柱滾子回轉支承主要聚焦汽車、機械、航空、軌道交通等領域。而真正將該技術成熟應用于風電主軸承的品牌,僅集中在歐洲的HKW、IMO與PSL三家,形成了“歐洲三強”主導風電三排柱主軸承市場的格局。
三、歐洲三強:各憑優(yōu)勢占據(jù)風電主軸承核心賽道
NO.1 HKW
Heinz Kühlwetter GmbH(簡稱HKW,中文譯為“赫庫勒”)是全球風電回轉支承領域的技術標桿。HKW于1921在德國科隆創(chuàng)立,自1985年切入風電賽道后,依托百年制造底蘊始終保持技術領先。HKW在三排柱主軸承的結構優(yōu)化、材料配方、熱處理工藝上均處于歐洲領先水平;其產品覆蓋范圍極廣,可制造直徑200mm至6500mm的三排柱主軸承,能適配從中小型陸上機組到26MW級超大型海上風機的全場景需求。
NO.2 IMO
IMO隸屬德國IMO GmbH&Co.KG,1988年成立,1997年進入風電領域,是三排柱主軸承行業(yè)代表之一,對于軸承結構設計、工藝制造有著豐富經驗。IMO三排柱主軸承的直徑范圍覆蓋廣泛,最大可達5200mm,重量可超過20噸。
BO.3 PSL
PSL創(chuàng)立于斯洛伐克,現(xiàn)隸屬德國蒂森克虜伯集團,有超過60年的軸承制造經驗。依托蒂森克虜伯集團在鋼鐵材料、熱處理技術上的資源優(yōu)勢,PSL 的三排柱主軸承形成了獨特競爭力。

HKW風電三排圓柱滾子回轉支承主軸承
四、歐洲三強的挑戰(zhàn)與戰(zhàn)略調整
盡管HKW、IMO、PSL在風電三排柱主軸承技術上占據(jù)主導地位,但當前也面臨兩大核心挑戰(zhàn):一是成本壓力持續(xù)攀升,歐洲本土的人力成本、原材料價格與能源成本居高不下,導致產品定價較高;二是市場響應速度相對滯后,面對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的個性化需求,傳統(tǒng)流程下的定制化周期較長。
為應對競爭與成本壓力,HKW等歐洲風電三排柱主軸承行業(yè)巨頭已啟動戰(zhàn)略調整:通過在中國大陸、印度等新興市場設立分支機構,貼近客戶需求以提升響應速度;同時與中國本土企業(yè)開展深度合作,借助本地供應鏈降低生產成本,力求在維持技術領先優(yōu)勢的同時,鞏固全球市場份額。
申請創(chuàng)業(yè)報道,分享創(chuàng)業(yè)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chuàng)業(yè)新機遇!
